寺前鎮:“一體三化四融合”,勇爭文明實踐排頭兵
文明實踐春風化雨,時代新風浸潤人心。今年來,寺前鎮堅持因地制宜,注重培育特色,在陣地建設、項目活動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,圍繞“一體三化四融”持續發力,久久為功,奏響文明實踐新旋律,勇爭文明實踐排頭兵。
一、圍繞主體,謀劃布局
繪好“施工圖”。畫圖“作戰”,瞄準“靶向”,研究制定《中共寺前鎮委員會關于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通知》《關于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場所點位標準的通知》。壓實“責任鏈”。建立“鎮黨委領導主體、黨政綜合辦協調組織、各部門分工協作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”的責任體系,形成鎮村兩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、站全覆蓋的工作體系。全鎮“一盤棋”。注重發揮鎮黨委統籌協調、組織實施的重要作用,積極聯系結對單位,凝聚智慧力量,整合調動全鎮各方人力物力財力,各展所長,共同參與,為寺前文明實踐注入不竭活力。
二、規范提升,共建共享
突出“三化”建設,夯實文明實踐根基,形成共建文明氛圍、共享文明成果的工作格局。陣地標準化,增強服務力。按照文明實踐“五有”標準化建設,優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陣地建設,形成高效能、可持續的運營模式;依托農家書屋、文化廣場、醍醐村村史館,整合資源,打造18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陣地資源,建成覆蓋全鎮的集高效、便民、優質服務為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“陣地鏈”。運行機制化,增強統籌力。規范管理制度,明確組織架構,完善各村文明實踐站設施設備;探索開展“群眾點單—站所派單—志愿者接單—群眾評單”的志愿者服務機制,精準對接群眾需求。隊伍專業化,增強引領力。不斷健全志愿服務體系,發展壯大區志愿服務總隊,全鎮現有注冊志愿者2228名;激勵動員各村黨組織書記發揮“頭雁”作用、道德模范發揮“標桿”作用、致富能手發揮“引擎”作用,用群眾聽得懂、喜歡聽的語言,開展模范道德講堂、技術課堂、理論宣講等活動。
三、深度融合,引領“風尚”
寺前鎮著眼長遠,服務大局,推動文明實踐黨建、陣地、活動、項目“四融”實踐綜合體。一是黨建融合。發揮好黨組織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的核心引領作用,提升黨組織的服務力、公信力、號召力,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服務群眾、為民辦實事的基本標準和要求;要求全鎮所有黨員皆為志愿者,全鎮黨員率先垂范,在疫情防控、防汛備汛、環境衛生整治等急難險重任務中弘揚志愿精神,爭做服務先鋒。二是陣地融合。整合資源,綜合寺前鎮文化館、各村黨群服務中心、黨員閱讀室、公共服務設施等各類陣地進行改造提升、統籌使用,構建互聯互通、便民利民的文明實踐服務圈。三是活動融合。推動文明實踐活動與鄉村振興、鄉村治理、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等重點工作相融合,健全完善“一約四會”制度,深入開展移風易俗、最美家庭、最美庭院評選等活動,引導群眾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提高。四是項目融合。以“寺前印記”歷史文化展覽館為依托,創建“講好寺前故事,賡續紅色血脈”品牌項目,融合黨史故事、革命先烈等紅色資源,充分發揮寺前歷史革命前輩的熏陶教化的作用,營造向德向善向美的社會氛圍,有力傳播寺前文化、建設和美寺前。